在互联网融媒体传播发展到今天这个状态,我们特别有必要提出,新闻工作务必要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推动新闻创新,开创高质量的新闻工作新局面。
解放日报社召开特聘首席记者郭泉真的作品研讨会,通过实实在在探讨分析作品,从中概括出有意义、有价值的内容,促进新闻工作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在当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。
新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,更加有利于深入地、切实地贯彻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各项精神,落实市委、市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。
作品研讨会虽然是研讨个人的作品,但是研讨会上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问题,应该对更多的人以及现在的工作,有更大的共性,有借鉴意义,有引领价值。问题的提出,既要结合研讨对象实践的特点,也要针对当前一定要重视的问题。研究的果实,应该值得大家共享,有益于新闻创新。
看完郭泉真部分作品选,我一直在想,什么是无愧于新闻工作者责任的,哪方面是比较用心、比较突出,值得跟同行分享的,这个很重要。开研讨会,重点是有没有提出一个有价值的、值得引起大家重视的意见。
我感到郭泉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——采访和写作是下了真功夫的。作为一名优秀、出挑的中青年记者,他有一大批很出色的成果,许多作品很有一定的影响力,有的收入了语文教材,有的上报中央高层,有的成为两会提案,多次独家作出全国热点事件调查、热点人物专访,不少挖掘出来、深入采访的人物,他们的行为,他们的理念,对整个社会都起到了正面的影响。作为一名合格的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,他值得令人关注的地方,是他的采访和写作,真正用功,而且有点别出心裁。这看起来是传统话语,但观照当下海量喧闹的互联网新闻传播,极具现代意义和价值。
毋庸讳言,当我们拥抱互联网,新技术赋能的时候,既收获了新的生产能力,又在不知不觉中落下了与新闻原则严重相悖的病疾。浮光掠影、粘贴复合、自动生成,以致丰富多彩变成了千篇一律;让人深思警醒,演变成了肤浅平庸,絮絮叨叨既无新意又无深意的叙述,失真、失实也不在少数。究其根子,除了思想上的偏差之外,恐怕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采访和写作的毛病。由内而外,有些情况是比较严重的,这种新闻工作质量上的低下,正在严重侵蚀我们主流新闻事业大厦,是当前我们新闻界最最需要引起注意的事情。
如上所述,论其原因,一是能力不过关,一是作风不过关,根子是思想认识不过关。“走转改”里头最最重要的,首先还是采访,这是获取事实真相、情况信息的重要一环,在新闻生产全链条中,这一环简直可以说,惟此为大。当过报社采访部门主任的会有体会:放三个记者出去,一个回来说没有东西,一个呢,弄得平平的,还有一个,像山里头的山民出来,满满两大筐,尽是鲜淋淋的土特产、宝贝。这就是发现的能力、眼光。
这里有个小故事可以说一说。整整50年前,我在崇明插队落户,和三四位朋友从全县各地的广大知青中,选调到县委机关工作,专门负责会议筹备、领导讲话、工作简报的写作。时值1973年初,第一次复出,强调“抓革命、促生产”,那时经济全面下滑,我们结合实际形势,中央()的最新要求,筹备召开了一个全县四级干部大会,数千人住在县城开了五天。一时间,全县各方抓生产的干劲热气腾腾。之后没多久,一位来基层采访的解放日报记者,找到我们这几个在县委机关工作的知青,听了情况介绍,大为兴奋,大家商量了一个晚上,第二天一早又分头去一些远则百里,近则数十里,典型性比较强的人民公社、生产大队、小队,在熟门熟路的基础上,再作深入调查。回城第二天,在这位年轻记者指导下,在统一主题下,我们分头写作,抓紧集中拼装,采写了4500多字《崇明人民在大干》的长篇通讯,登在《解放日报》头版右头条。这是《解放日报》在那个时期极有影响的一篇通讯,现在看来基本上还是“正能量”的,占用了很大的版面。这种新闻作品简直可称之为混沌黑暗中的一把火。当时报社收到很多来信,为长篇通讯的立意包括新颖的写作方法叫好!这位记者叫龚心瀚,后来跟我聊天,说你们毕竟是十多万知青中挑选出来的,文字有特色,水平非常高,完全达到发表要求,但从整体上讲,采访方面还要努力,这个是最重要的,没有底。记者与作家的要求不一样,真正优秀,出类拔萃的记者一定要在采访上高出一筹,有独到功夫,独门绝技。别人看上去平淡的,你看上去不一样,别人采访的东西很少,你采访到的东西很多,而且很有价值、有思想。优秀的新闻作品体现的,就是怎么深入地采访,挖到本质的东西,让稿件扎实、丰满,能够有感染力,有影响力。
现在我们搞融媒体,重视新技术赋能,很重要。但从新闻作品的现状看,采访和写作两方面都有缺失,文字能力很不够,甚至倒退。这有两个原因:一是自己的文字表现力不行,正确率不够,差错不断,而且松散,写得不行,有的不堪卒读;还有一个基础的原因,就是出在前道工序,没有好好采访。复制粘贴、转来转去,不是写自己挖到的事实,不是写自己切身的感受,有时候只是自己情绪化的一种表达。这是要命的。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里头,除了思想性,采访能力,还有一个基础的就是写作。写作过不了关,不会有好作品。新闻的写作跟采访是紧密相连的。采访好了,实际上就像体育运动当中的田径好了,就更有培养的基础。
互联网时代,受众眼界大开,新闻作品写作,一定要优化表达,进入新的语言系统,有新鲜表达,尽可能形成快节奏、简表达、轻阅读。必须站在吸引受众角度,站在目标受众角度,改进、提升写作。
一是抓住有价值的话题深入采访。不是轻易的“抓到篮子里就是菜”、哪里热闹往哪凑,这毫无意思;也不会老是喜欢抓一些边缘性的、甚至灰色地带的题材——这在互联网时代真是泛滥成灾。题材是有价值属性的,抓题材一定要有价值观念。一名追求“上品”的优秀记者,不可能统揽题材,包打天下,但什么是需要我们来关注的,什么是值得采访的,一定要认真掂量,郭泉真的作品可以启发大家思考。综观他工作23年来的采写,可见一条始终贯穿的主线:对选题公共价值的追求。于漪老师之所以接受采访,是因为记者提出的议题,正是她一直想说的话题,也是值得整个教育系统及整个社会,引起警醒,着力推进解决的问题——国民教育一定要重视美育!找对了人,说对了话,沟通自然就很深入。采访的议题设置能力,写作的价值共振能力,在深入中相得益彰。
二是在了解采访对象(目标),获取信息上下真功夫,有些甚至是死功夫,事前就为深入采访打下雄厚基础。我们采访一个人,有时人家接待是很为难的,甚至有可能浪费别人的时间。但如果碰上一位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了解得很全面很扎实,甚至有他独到的发现,不但可使采访轻车熟路地进行,而且时不时可以准确、有效地启发采访对象,那采访全过程中所有当事者的积极性就可以调动起来,话语也就流水潺潺了。所以平常所强调的作风问题、能力问题,不是空讲的。
优秀出新的新闻作品骨子里还是作风,作风最靠得住。作风的基座是热爱,热爱的基座是责任。新闻产出,不要向表面的性价比屈服,不能太功利化。
寻找好角度,深挖特点,为新闻出彩提供上品实料。这是第三个特点。我们的采访不是一般性地满大街追着人家问表象。新闻的写作要出彩,也不是一般意义上小说诗歌那种笔头子好,他们在不相同的领域有作为,写新闻恐怕也有很大的难度。新闻采写的难度不同于一般,难就难在用的真材实料,而且是上品的,新闻的高贵也就高贵在此。这是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不能松动、不能让步的,在这里绝不允许用新技术替代事实采访,不允许AI的快速生成。可以说,这是新闻法则!
在内容与形式、事实与报道的关系上,需要重温延安《解放日报》提出的“事实是第一性”原则。采访必须牢固树立事实第一的思想,拿山货,求真相,追事实。采访真正深入而又挖得好料,这就帮了写作的忙,优化了写作。新闻必须“用事实说话”,叙事宏大、言语时尚俏丽,但作品内容空洞,没有干货,受众是不买账的。我们在生活中,实际上没那么多的大事件,生活有时候是平缓流淌的,尽心竭力在采访角度上下力气,站在受众角度上研究思考问题,这就有几分“于无声处听惊雷”的本领了。
第四个方面是,不断研究新闻写作的自身规律,创新和形成自身新闻写作的特色。郭泉真入职解放日报参与采写第一篇重要稿件,是我审定的,23年了,我看他一直在不断醉心于研究新闻写作的自身规律,并有不菲成绩。为作品有效增强吸引力、感染力,这个他也是下了功夫的。有前辈、师傅的影响,也有自己的创新,不是一味模仿。今天这个研讨会的主题就是“无定法,有常规”——新闻采写既有文无定法的一面,但其实又有着一定之规,即新闻工作的自身规律。新闻写作最起码的要求,第一条就是要抓人,最烦的就是抓不住人,尽是废话,毫无价值。不抓人不行,上来就要抓人。二是简洁,两句话能说的不要三句,短句能说的不要长句。三是节奏感也要强,没有节奏感不行。当然这是从逻辑上讲,新闻写作的节奏感是同逻辑性紧密联系在一起,服从于逻辑性的。他有一篇被央视摘播的“解放寄语”,通篇一韵到底,汲取骈文语感,好就好在正是文章主题需要的情感气势。四是话语创新。写出来的东西一看就很陈腐,都是老话,这不行。当下,受众为什么疏离报刊,原因很多,其中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,新闻作品从内容到文字都缺乏新意,因此,其中一个方面,就是很需要对我们的“语境”进行一种重构,实施话语创新,包括不拘一格实施表达形式上的创新。郭泉真在这方面,确实很有他的特点。
新闻写作是一门很开心的事情。记者正常采访最好的状态是挖到别人挖不到的东西,写出别人难以达到的境界。
高度重视采访和写作,开创高质量新闻工作新局面,来由与动力还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。如果为了工分,为了虚名,那就不要呆在这样一个职业岗位上。一旦选择了这样一个职业,清贫寂寞也好,艰难困苦也好,虽然不一定可以做到甘之如饴,但是必须坦然面对,我行我素,用心摸索,尽力而为。一个人做人也好、做产品也好,泥瓦工也好,木匠也好,裁缝也好,电工也好,包括我们搞新闻的也好,医生动手术也好,都不应是随随便便的“烂污三鲜”。经过了自己的手,都应该追求高质量,由此问心无愧。
尤其今天在互联网时代、融媒体时代,格外的重视采访和写作,深入研究时代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,更好履行初心和使命,开创高质量新闻工作新局面,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,这就是最大的讲政治。
无论传播技术发展、变异到什么程度,包括ChatGPT、Sora AI,文字、音视频生成的最新突破,只能是为我所用,而不是取代,采访和写作,永远是新闻工作中一定要重视的基础功能。
(本文作者系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、市新闻学会会长。受邀为解放日报特聘首席记者郭泉线)
|